乡村旅游,政策赋能与产业升级的黄金机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乡村旅游定位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多重目标下,乡村旅游正从“观光型”向“体验型”“价值型”转型,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抓手。
01 政策强力赋能
从“资源要素”到“发展动能”的跨越
文件首次将“文旅深度融合”纳入乡村振兴核心任务,要求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动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文创。例如,甘肃甘沟驿镇通过改造牡丹园、引入开心果种植,形成“花果经济+农旅互促”模式,带动村民收入翻番。
明确“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等方式让农民共享收益。例如,携程集团通过“携程度假农庄”项目,带动超4万人就业,形成“民宿集群+非遗体验+农产品销售”的闭环生态。
中央预算内投资向仓储物流、智慧景区等基建倾斜,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债券,社会资本被鼓励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文件还要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与物流网络,提升乡村旅游可达性。
02 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
从“土特产”到“全域旅游”
-结合乡村生态资源开发“康养+乡村休闲”产品,如云南怒江老姆登村将非遗展演融入旅游体验,村民月增收3000-4000元。利用无人机打造农田景观,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制旅游线路,提升服务品质。
拓展无人机在农业监测、低空旅游等场景的应用,如轻型飞机和热气球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新体验渠道。布局乡村旅游电商平台、智慧景区管理系统,2024年携程服务老年用户超50万人次,亲子房订单量同比增长150%。
文件强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非遗传承,鼓励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例如,贵州雷山县将雾凇冰雪与满族民俗结合,年接待游客超55万人次。
03 文化传承激活乡村IP
从“乡愁”到“流量”的转化
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开发文化遗产研学线路。例如,福建土楼营造技艺、贵州苗绣等非遗项目被融入旅游体验,提升文化附加值。
创新“戏曲进乡村”等形式,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扶持乡村工匠和文旅带头人,孵化乡村剧团、手工艺合作社,为文旅项目注入本土基因。
04 未来趋势与投资方向
抢占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区域公用品牌(如“五常大米”)与精品民宿集群成竞争焦点。康养旅居、摄影采风等慢游产品需求激增,IP主题亲子房订单量显著增长。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年增8%,农膜回收率目标达85%,森林粮库计划启动林下经济。
布局乡村旅游电商平台与智慧景区管理系统。结合乡村生态资源开发“康养+乡村休闲”产品,吸引城市中老年群体。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与乡村博物馆,如云南老姆登村模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旅游擘画了“政策+文化+科技”的发展蓝图。从甘沟驿镇的“花果经济”到携程农庄的“民宿集群”,从非遗活化到低空旅游,乡村旅游正成为激活乡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引擎。
未来,唯有以合规发展为底线、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共赢,让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广袤田野。(来源:网络)
※查看详细课纲-请点击“报名学习课程”索取或拨打电话:0571-89086031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