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德行要闻 >

乡村产业振兴怎么做?15个典型案例教会你!

       一、做美绿水青山 做大金山银山

       浙江省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

        1、科学规划,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一是在精准规划上发力。二是在精准管理上用力。率先出台《乡村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通用要求》等地方标准,规范服务。三是在精准扶持上聚力,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财政资金。  

       2、多业融合,夯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一是打造美丽乡村。二是厚植文化底蕴。三是强化产业融合。 

       3、创新突破,充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的内动力。一是创新要素供给。二是加强人才保障。三是丰富载体建设。02 北京德青源

       二、企农资产联合 实现土鸡变“金鸡”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蛋鸡产业为抓手,依托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县域试点等方法,探索形成一套“三权分置”、合作共赢的德青源金鸡产业联农带农新模式。 

       1、整合财政资金,农民获收益股权。整合县涉农财政专项资金,按照农户数量折股量化,农民获得收益股权。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股金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投入金鸡项目。  

       2、设立平台公司,统一项目建设。县政府设立农业资产公司,按照德青源标准建设“六厂(场)一区”,打造金鸡产业园,享有固定资产所有权。 

       3、开展租赁经营,租金收益惠农。公司将固定资产租赁下来,租金收入偿还金融机构本息后,剩余部分按股分配给各合作社,确保农户获得稳定股权收益。  

       4、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脱贫增收。设置爱心岗位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脱贫群众,鼓励通过技术培训的致富带头人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岗位,通过智慧和劳动获取市场化的薪资。 

       5、发展关联产业,订单带动致富。金鸡产业园通过玉米订单种植、物流运输、包装材料、临时劳务等上下游产业,提供稳定的采购订单,带动农民围绕产业链充分创业就业。03 山西云州

       三、补齐产业短板打造“小黄花大产业”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600多年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目前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设立种植补贴,提高组织化程度。成立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规模种植,农民可享受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可到合作社打工。  

       2、改善水利设施,提高黄花产量。

       3、统一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统一以合作社名义参加自然灾害险和目标价格险,消除种植户后顾之忧。

  4、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采摘季节,现摘现称现结算。 

      5、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黄花产业建成了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等一批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生等景点,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四、辽宁十家子村——引返乡创业 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1、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先后有20多名大学生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2、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探索“线上开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形成了“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

  3、打造乡土特色金招牌。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先后培育创立了“村姑进城”“蛮妞”“晶脂”等知名品牌。  

       4、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让农民真正成为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五、福建晋江——招才引智 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集群发展

      2020年,晋江市设立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高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大学生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万元,同比增长9.2%。

  1、搭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打造资源聚集高地

       一方面,搭建孵化共享平台,为农业农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空间。另一方面,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与省内外11所高校签订农村双创合作协议。

       2、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一方面,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政策,实施青年人才“生根计划”,落实优秀人才10项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反哺农村”计划,实施青年设计师驻村计划,聘请10名设计师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开展陪伴式服务。

       3、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活动,营造激情创业氛围

       一方面,开展农村创业创新竞赛,12家风投公司参与对接,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开展“五微五营双创”活动,吸引大学生等人员到农村践行创意灵感,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六、河北隆化——塑造农旅融合新品牌 带动“小草莓大产业”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以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助力当地的产业产能与人居生活焕然一新并不断迭代升级,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1、“八合一”融合发展独特理念,壮大乡村产业集群队伍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

       2、“文化IP”草莓公社品牌打造,创意设计引领村庄未来

       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打造独特的食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3、“借势”打造乡村振兴观摩样板,规划设计整合分散资源

       规划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两大文化特色,打造集草莓主题观光采摘、皇家娱乐休闲方式体验、田间特色游乐活动体验为一体的“草莓产业+田园旅游+小镇”完美融合的示范样板项目。

       4、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引来资金活水

       (1)资本融入。一方面精打细算用好山水林田湖项目资金和财政旅游发展基金,另一方面用市场化思维解决政府的难题,通过实施城市景观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PPP项目,为旅游发展引来资金活水。

       (2)效益分析。自2018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3.7万人次,营业收入130万元。

      七、 河南漯河——“三链同构”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1、培育产业群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

     (1)扶持五级订单生产,夯实产业链基础。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优种优收、优加优销要求,组织食品加工企业、面粉生产企业、种子企业、收储企业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签订“五级订单”。

    (2)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延伸。

    (3)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拓展。实施“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形成了双汇肉制品、中粮面业面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卫龙休闲食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6大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

      2、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

    (1)打造食品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价值。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2个。

   (2)打造质量标准平台,提升品牌价值。设立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奖补。

   (3)打造食品云平台,提升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形成大宗粮食电商服务平台。

     3、打通产业间联结点,促进全供应链贯通

  (1)打通食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发展食品机械产业。

  (2)打通食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发展食品包装产业。

  (3)打通食品与宠物饲料行业联系点,发展宠物食品。

  (4)打通食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食品物流产业。

      八、 四川明月村——文创赋能休闲农业 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以竹海茶山明月窑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

       1、坚持创新机制,推进要素集聚。探索“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争取187亩国有建设用地指标,成立农旅融合项目工作推进组,引进规划、策划、运营等经营人才,为明月村发展提供“孵化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 “助推器”。

       2、坚持农旅融合,推进产业发展。坚定“竹海茶山明月窑”发展思路,成立了明月村乡村休闲旅游合作社,推出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体验等项目,打造了蜀山窑、呆住堂艺术酒店等文创项目50余个。

       3、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统筹推进“七改七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保洁员专职化),不断改善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环境。

      4、坚持文化传承,擦亮产业品牌。着力打造“明月村”特色文化品牌,连续举办春笋艺术节、中秋诗歌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

      九、 贵州凯里——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要素 苗绣产业焕发新活力

      贵州凯里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做大苗绣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出一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苗绣走出大山,站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成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

      1、整合资源,带动抱团发展

       通过“一带一,一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更多村寨妇女参与发展刺绣产业,共同增收致富。

       2、强化培训,提升自身水平

       组织开展村寨培训、集中培训,提升刺绣产品标准化水平,更新绣娘发展理念,有效解决苗绣标准化难和绣娘市场观念缺乏的问题,推动苗绣作品变产品,转化为商品。

       3、交流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通过与外地企业和厂商的接触交流,不仅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艺,还让她们学会造血,自己找订单、签订单、做订单,逐步拓展市场。

       4、加大宣传,打造苗绣品牌

       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线,与知名化妆品牌签订苗绣大单。在巴黎组织中国苗绣公益展,在上海举办中国苗绣展等。苗绣进一步与现代都市接触、结缘,走向时尚和国际舞台。

       十、 甘肃定西——打造全产业链 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把马铃薯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1、构建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一是推良种。实施种薯产业升级工程,实现种植环节脱毒种薯全覆盖。

       二是建基地。推广“脱毒良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病虫防控”的“五统一”标准化技术,建立集中连片的种薯、鲜薯、加工薯标准化种植基地60万亩以上。

       三是育主体,形成“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马铃薯产业联合体。

       四是强加工。以主食化、精深化为方向,培育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1家。

      五是抓流通。依托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和经销协会,建立线上线下相配合的多元销售渠道。

      2、强化马铃薯产业全过程品牌标准体系

      一是加强品质管控,做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二是健全标准体系,提供产品包装、分拣、集散、检测于一体的标准化配套服务,创建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

      三是强化品牌培育,培育“新大坪”“福景堂”“爱兰”等10多个知名商标。

      3、健全马铃薯产业全方位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引导。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开发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二是项目扶持。每年筹资3000万元,对农户进行“全覆盖”调种扶持。

       三是金融助力。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惠企贷”“惠农贷”“兴陇贷”等产品,累计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落实贷款5.2亿元。

       四是绩效激励。将马铃薯产业发展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包乡镇、包主体、包基地、包农户的农技人员职称聘评、工资绩效挂钩。

      十一、重庆綦江——一张版画的乡村颤变

      重庆市綦江区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重庆市政府对外文化交流礼品。

      1、版画融入校园,校园课程打底色。

       在全区近百所中小学设立创作辅导点,建立起“区版画院+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版画学校+农民版画村”四级人才培训网络,编辑乡土教材。

       2、版画活跃村居,增强群众精神力量。

       在通惠街道、文龙街道、东溪镇、安稳镇等綦江多个街镇社区举办公益广告作品展、版画交流展演、农民版画普及培训等活动,推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

      3、版画兴旺产业,文化惠民振兴乡村。

       一是探索农民画室模式。二是打造农民版画合作社。三是形成版画艺术街。四是推动版画艺术村建设。

      十二、陕西袁家村——全民皆兵,用产业来调整农民,共同富裕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

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做交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同时组建管理公司和协会,构建自我治理的发展模式。

      3、实施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

       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

      4、推进产权共有,推进三股改革

       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构成。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

      十三、 安徽省合肥——“互联网+三农”构建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

      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三瓜公社,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

       1、三大定位,探索“互联网 + 三农”之路

       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构建了“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

        2、农旅为主、商旅是力、文旅是魂

       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电商和旅游协同发展是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的独特模式探索:农旅为主,引领电商小镇品牌化建设;商旅是力,夯实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撑;文旅是魂,传承文化,塑造特色小镇的文化灵魂。三瓜公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户种养、生产加工和电商销售有机整合,带动周边村民大力开展订单式农业,快速实现致富。

      十四、 河南泰山村——独创千稼集与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经营模式

       河南龙湖镇泰山村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确立了“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工业兴村”的发展思路,将泰山村打造成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1、引进国内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过文旅产业引爆村庄

       独创千稼集与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经营模式,建设了千稼集景区,供游客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原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

       2、合作经营打造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夯实产业基础

      千稼集与当地农民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打造万亩农场,通过集中耕作,精细化管理,生产绿色有机杂粮蔬菜。

       3、发展新型养老产业,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

       建设可安置5000名老人的乡村养老项目,打造“城市老人到乡村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

      4、发展培训产业,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泰山村先后被郑州市教育局指定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活动教育基地,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明确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被郑州大学、河南民生学院等大专院校明确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新郑市人民政府指定为新郑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十五、 山东中郝峪村——综合发展,打造“世外桃源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把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农旅融合、旅商融合,从小微起步,步步规范,事事创新,不断探索山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1、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

      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形成居住—养老—休闲—康复—医疗等功能完善的新产业。

       2、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度假产业

       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标准》,严格落实民宿标准化服务,让游客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3、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旅游产业

       统一农家乐管理标准,突出家庭接待特色,村民全员进行旅游接待业务培训,旅游接待从户户“游击队”转变为整村“正规军”。(来源:网络)

延伸阅读——德行干部培训中心2025年热门培训项目精选



※查看详细课纲-请点击“报名学习课程”索取或拨打电话:0571-89086031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