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71-89086031

培训定制

课题导航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成都经验

时间:2019-09-03 16:08

  一、成都历史文化保护概况

  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发展、全面深化的过程。

  在1982年以前就对市名胜古迹经行了详细普查,把保护古迹遗存列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1982年后,成都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入全新阶段,1984年城市总规中首次纳入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专项规划,并首次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划定了三个历史地段保护区。保护重心转向了历史文化街区。2000年以后,保护工作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深度,2003年总规更新确定了4个历史文化街区和一处近现代历史文化地段,其后4个历史文化街区都先后编制了保护规划和实施规划。市中心区域4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宽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和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从2004年起,成都市规划局陆续组织编制完成了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实施规划。并将各保护规划提出的控制要求在控规中予以落实,直接指导方案编制,指导片区的保护和发展。成都坚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贯彻“两重、两利”原则,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在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对宽窄巷子、文殊坊、锦里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利用引入RBD(城市游憩商业区)概念进行保护,RBD是城市中商业、游憩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区,它是以城市商业中心为基础,形成的供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休息、娱乐、休闲、观光、购物的区域。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既有物质形式,并注重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以一种至下而上的模式,以历史社会为脉络的延续,构成机理,建筑布局,文化风俗的考虑都包含其中。保护与更新中遵从一种从文化到功能载体,再到空间环境的设计顺序。这些都成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经典案例。

  二、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

  1.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中心区,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44000㎡(地上35000㎡、地下停车场11000㎡)。2004年,成都市规划局编制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地区的保护规划及实施规划,并由成都文旅集团具体实施宽窄巷子的保护整治工作,修复工程历时4年,总投入5.8亿元,全部改造完成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形成45个完整院落式建筑,并于2008年6月对公众开放。
 
 
  宽窄巷子的总体定位是:最具典范性的成都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中国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整体上来看,为突出项目“时尚生活街区”和“体验街区”的定位,项目商业规划考虑得较为充分,将宽巷子定位为“闲生活”,窄巷子定位为“慢生活”,井巷子定位为“新生活”,既便于吸引各种业态的进驻,又使得整个项目层次分明;既保留了老成都的文化内涵,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在实现中西合壁的同时给老巷子赋予了新内涵。

  从建筑产品来看,整个项目显得空间层次舒适而人性化,建筑高度、街巷宽度、庭院宽度的尺度显得和谐,由街到巷到门厅、院落的空间层次也非常清晰。整个街区以巷子为中心,以院落为单位,局部2层,宅院式酒店以2层为主,局部3层。这都体现了项目空间的层次性。在业态、业种搭配设置上,显得较为科学,符合人们逛街、购物消费的心理习惯,例如宽窄巷子以餐饮、茶馆为主,窄巷子以西餐、咖啡等为主,井巷子则以酒吧、夜店为主。此种业态分布还体现了时间序列的层次性,即人们上午可以在宽巷子体验原真成都生活,下午可以到星巴客品位午后时光,华灯初上后可到井巷子体验成都的阑珊夜色。
 
  2.锦里
 
  锦里民俗休闲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民俗休闲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锦里于2004年11月1日正式开市,对各地游客开放。街区全长350余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

  锦里在建筑风格上采用清末明初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主题风格一致,尽显四川的原汁原味;装饰上用大量木材和小青瓦,青砖铺地;建筑全部为一至两层;立面主要采用黑、白、灰等搭配;清一色川西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棕或黑色木楞门窗、马头墙、歇山顶、飞檐角、二楼飘廊、木板墙等街铺排列错落有致,房檐及挑楼下满挂中国民间各式丝绸红灯笼及广告锦旗条幅。此外,在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2004武侯祠博物馆与一家文化广告公司合资组建了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锦里古街”的品牌、土地和所有店面的所有权属于博物馆,经营权属于管理公司。这种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解决了武侯祠与“锦里古街”共享文化资源的问题,有助于古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古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三、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完善顶层设计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础

  从成都宽窄巷子、锦里案例来看,坚实的建筑测绘预评估工作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科学编制与实施的技术保障,完善编制与管理机制是保护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专家主导、部门协作与公众参与是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与动力。这些顶层设计工作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基础。
 
  (二)凝炼文化品牌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根基

  无论锦里还是宽窄巷子,都有较成熟的文化品牌。锦里主打三国文化,宽窄巷子主打休闲文化,在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风貌设计及景观小品、文化符号摆设等细微方面都充分考虑到文化要素的体现,建设之初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要求拿出设计方案,通过文化、艺术专家多次论证征求意见,最后选择专业施工队伍进行建设施工。通过色彩、格调的设置,与街区周边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有了文化品牌的植入,进而突显历史文化街区的主题,才会有吸引游客的亮点,才会有让游客回味的主线。
 
  (三)市场化运作是历史文化街区有效管理的核心
 
  成都市政府成立了文旅集团管理运营宽窄巷子,案例证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单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往往杯水车薪,而且在程序上、数量上、期限上均存在诸多的障碍。只有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或引进开发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吸纳民间资金或银行贷款进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设,才是短期内有效打造街区的捷径。在历史文化街区后期管理上,坚持政企分离,让更了解市场、更懂得营运的公司团队进行管理与营销,在用人机制、管理模式、薪酬体制上充分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使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关键
 
  锦里和宽窄巷子均为开放式景区,没有门票收入,但它们紧紧依托独特的旅游产品,为街区带来一系列的收入。与锦里一墙之隔的武侯祠,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门票相对较高,但仍有大量游客慕名前往,而武侯祠内没有吃、住、购功能,锦里正填补了这一功能,购物、品茶、听戏等旅游产品是锦里的主要内容。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灵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强心剂。这些非遗产品的引进,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保存与盘活了民族传统,丰富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让游人体验式感受到历史街区的文化魅力。

  (六)注重居民生活的改善是历史文化街区生命延续的源泉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是为了保存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更深层次的是为了改善街区风貌,推动城市更新升级发展,提升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丰收。成都宽窄巷子在保护思路上,通过专业技术机构对整个街区进行多次深入全面的测绘以及对19处重点保护建筑质量安全鉴定工作后,最终决定采取迁出原居民,将该片区功能转型升级,对历史文化街区老房子进行落架大修,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尺度与肌理,改善了街区面貌,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来源:西安新闻网 作者:高东新 唐穆君 邵振宇)
 
  
  

pi币

版权所有:德行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0571-89086031   备案号: 浙ICP备19023798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