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71-89086031

培训定制

课题导航

乡村产业振兴有四个核心要素

时间:2021-09-26 11:57

        发展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是长远目标,也是重要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打造富民产业的关键点是什么?乡村要实现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发力?乡村产业如何摆脱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供应,提升综合效益?

       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党国英看来,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局部经济发展过程,其逻辑关系有4个最核心要素,分别是现代农业、高度专业化的农业产业链、合理的城乡人口布局以及现代产业组织结构。

       其中,现代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党国英认为,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得好不好,与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农业产业链专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的产业组织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而所有这些因素,受城乡人口合理布局影响很大。

       市镇布局要均衡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产业。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适合搞农业?党国英说,一个基本条件必须有合适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有些地方就不适合发展农业,养不了农民,老百姓必须得搬走。这方面,我们国家近年做了很大努力,扶贫搬迁取得了重要成绩。”

       党国英强调,要认清并正视这个问题,“不是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振兴的”。

       农业条件好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振兴。他以印度举例,“印度土壤气候条件其实不错,但它的乡村依然发展不好”。

       什么样的地方适合发展农业?他总结道,有了适合的自然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首先,在大的乡村概念中,农业区的人要少。“只有人少了,才能够搞规模经营,一户人家两三亩或者七八亩地,乡村不能实现振兴。”

       其次,在大的乡村概念中,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产生乡村经济中心,形成农业产业链某些环节的聚集优势,以及为农民和农业服务能力。

       党国英表示,现代农业是开放型农业,靠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等传统方式早已不现实。这就意味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要依赖于外界,要和农业区之外的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建立联系。

       “这就产生城乡人口合理布局的要求。”党国英说,现代农业想要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产业链服务一定要现代化,产业链服务需要人,而这些人也要得到服务,而且必须是达到城市品质的服务,否则农业产业链不能吸引到优质劳动资源。

       他举例,比如农民需要咨询一个问题,他不可能单独跑到北京来请教学习,或者专家专程跑过去一趟,这种服务效率是不高的。

       因此,党国英指出,根据国际经验,每100~300平方公里之间,能形成一个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并有城市的公共服务品质,使专业农户最多用半小时车程到达这个中心,同样,中心的各类服务人员也最多用半小时车程就能抵达任何一个农场,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这个范围是如何界定的?他说,综合看,荷兰的农业水平在全世界最高,农业劳动效率和耕地单产也高,值得我们借鉴。荷兰的市镇辐射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左右,美国在260平方公里左右。而根据我国国情,东中西部乡村区域的市镇可以有不同市镇辐射面积,比如种植经济作物可能100平方公里左右比较好,种植粮食可能300平方公里较为合理。

       “市镇要均衡布局,服务力量一定不能太分散。”党国英强调,这样的市镇密度才有助于解决农民获取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农业产业链的重心下沉到市镇

       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断裂或低效率运转问题,党国英认为,这种情形和农业产业链重心没有下沉到市镇有关系。

       在他看来,农业产业链价值创造是食品原料价值的5~10倍。农业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下沉到市镇,加上其他关联产业,足以支撑一个市镇的繁荣。农民劳作时间不同于其他从业人员,随着季节更替有一定兼业需求,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有助于稳定解决城乡收入差异难题。

       此外,农民收入增长不断加深对农业产业链价值的分享。他举例说,农民的总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在农场生产环节得到的,而是农民进入农业产业链,比如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推广等环节获得的。

       这就要求农民要进入产业链作业,不能一直靠远距离打工,要成为产业链上的经济组织的成员,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与多元性。

       “还有一点,可持续、高质量的产业,一定是专业化、规模经营。”党国英以陕西黄土高原苹果和甘肃定西马铃薯举例。

       他介绍道,陕西省有苹果生产基地县45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占到了一半,全产业链从业人员逾千万,形成陕西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据统计,2020年,全省苹果栽植总面积达到945万亩,产量1130万吨;设施农业规模362万亩,增长2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千亿元目标,成为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是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面对贫瘠的黄土地,定西人民硬是把马铃薯做成了大产业。2020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2034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党国英认为,这些地方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到了“三链”: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围绕市镇发展乡村第三产业

       如果说传统农业主要靠的是经验,那么现代农业依靠的是技术、管理、理念,因此这就涉及“人”的问题。

       尤其在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就会是一句空话,

       如何吸引这部分人?“这就需要建立关于乡村的大概念,将乡村看作市镇与农业区的综合体,围绕市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党国英说,只有具备完善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配套产业,才能吸引并留住服务产业链的这部分高精人才。

       市镇完善配套的标志是什么?党国英提到,一个地方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咖啡馆的需求就会提升,他认为咖啡馆是城市文化的鲜明符号,如果一个只有上万人的市镇,连咖啡馆都有了,这就是乡村振兴的体现。

       “市镇,不是村庄,更不是大城市,一定要区分开。我国现有建制镇的一大半应该发展成为具有小城市功能的乡村市镇。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还需要做深入研究。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也应该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党国英强调,既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又能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这种地方,才能为现代农业服务。

热门培训专题推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新形势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任务,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方面,要担负起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在此背景下,德行干部培训中心特开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培训班,邀请到江浙沪等地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授课,课程设置以实践、需求、问题为导向,精心准备、周密组织,旨在通过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及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做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坚决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pi币

版权所有:德行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0571-89086031   备案号: 浙ICP备19023798号-3 网站地图